枞阳在线

枞阳在线网站 |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

设为首页

简体 | 手机站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 > 政务 >正文

时间:2024-02-06 14:33:08

  2月2日上午,安徽省在京院士座谈会在北京召开,3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座谈会,共话乡情乡谊、共商兴皖强省大计,助力安徽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,共同推动安徽在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 成就亮眼,科技创新“底子好”

  “近年来,安徽已成为一个‘含科量’满满的省份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,发展成就亮眼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,科技部党组成员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、主任窦贤康认为,科技发展到今天这个地位,必须静下心来,基础科研急不得,要保持对科技的尊重,花更大力气、用更长远目光做科研。

  2023年,安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。“人造太阳”装置实现403秒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,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,“九章三号”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255个光子操纵,均创世界新纪录。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。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28%、总量居全国第8位,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29户、总量居全国第8位。

  “去年以来,安徽所取得成就,令人欣喜,也让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,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院长吴伟仁说,深空探测实验室落户安徽一年多来,深切地感受到安徽省委、省政府及各级领导、各个部门对科技的高度重视,对深空探测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。在三方共建的情况下,实验室在人才聚集、重大工程实施、前沿技术攻关、国际合作交流、能力条件建设5个方面都开局良好。目前,共有60多位骨干人才集聚在实验室,组建了6个院士工作站。

 汇聚英才,打造人才“强磁场”

 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。“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科建设,其中包括学科定位、队伍建设、科学研究、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基地建设等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、教授蒋成保建议,从产业集群出发,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,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,助推科技产业发展。

  栽好梧桐树,引得凤凰栖。吴伟仁认为,人才是第一资源。安徽应进一步重视人才资源,尤其是领军人才,多渠道做好人才队伍建设,用更快捷的方式、更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来皖。

  中国工程院院士,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党组书记曹建国同样认为应重视科技人才。“近年来,安徽各项事业成绩显著,经济总量不断攀升,科技创新名片越来越亮,发展环境越来越好。”曹建国说,未来,应发挥科技优势,加快科技创新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凭借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战略科技力量,支持科技企业落地安徽,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,发挥科技人才在经济发展中“四两拨千斤”的作用。

  只有打造吸引人才的“强磁场”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才能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、彼此成就。

  充足的就业机会、优越的生活环境、深厚的文化底蕴、广阔的发展舞台……一条条“看不见”的“磁力线”,正牵引人们纷至沓来,生活于斯,奋斗于斯。

 厚植科创,增添发展新动能

  如何下好创新“先手棋”,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?与会院士纷纷提出真知灼见。

  中国工程院院士,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、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汤广福表示,要聚焦关键技术难题,强化战略科技力量,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,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;坚持创新链、布局产业链,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聚力三大科创高地建设,建立健全“沿途下蛋”机制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;深化产教融合,着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,建立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。

  汽车产业是我省“首位产业”,去年以来,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政策举措,全面展开整车、零部件、后市场“三位一体”布局,汽车产业势头强劲。

  中国工程院院士,中国工程院副院长,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钟志华认为,当前,汽车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,新的造车势力不断涌现,智能化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了很多其他汽车技术的发展,总结起来可以称为“八新联动”,这一理念能够带来汽车体系重塑。发展“八新”,安徽有基础、有优势。围绕新产品开发,可以做整车创新;围绕零部件创新,可以做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。

稿件来源: 安徽日报
编辑: 王章志

网站介绍 | 联系我们 | 律师声明 | 广告服务 | 举报纠错

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

皖ICP备07502865号-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